在古代中國皇帝當家做主的時代里,一個昏君的破壞力極大。他們可以輕易的毀掉幾任好皇帝留下的基礎。
秦二世胡亥,整天花天酒地,最後把秦帝國的江山,斷送在自己手裡。
宋徽宗,藝術方面的才能確實很高,但沒有干好皇帝的本職工作,搞得老百姓民不聊生,最後」靖康之變「,北宋亡國。
而在古代,判斷一個皇帝好不好,主要是看這個皇帝是否勤政。勤政,就意味著幹活,而且往往是長年累月,加班加點的幹活。很少皇帝能經受得住這種負擔。但在清朝,卻是一個例外。
從皇太極開始,到光緒結束,中間10任皇帝,都極為勤政。從來沒有出現像過去那種不上朝、整天沉溺於後宮的皇帝。在皇權時代,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情況。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做到,讓皇帝都能勤政的呢?
這就要先從清朝的皇族教育開始講起。清朝雖然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對於漢家文化,卻一直十分仰慕。皇太極在關外的時候,就曾派人從遼東找到一個叫龔正陸的讀書人,教各位皇子念書。當時皇太極還設立了一個叫」弘文院「的機構,專門教授皇帝、親王以及皇子讀書。
除了這些,皇太極還找人翻譯了《四書》、《六韜》、《三略》等書,讓大臣們也跟著一起讀。皇太極相信,教育是皇族能鞏固統治的重要武器。而到了入關以後,對於皇族教育,清朝皇帝依舊非常重視。
清朝皇族的教育,在長時間的磨練、改進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制度,被流傳下來。在當時,清朝分為兩個機構。一個叫上書房,一個叫南書房。上書房是教那些皇子們讀書的。南方房則是給皇帝講學的。在清朝的時候,對皇子的要求都非常嚴格。他們在六歲的時候,就要送到上書房讀書。
每天五更天就得起來準備,五更天,大致就是現在的三點到五點這一時間段。全年基本沒什麼休息的時間。這些皇子學習的範圍,也特別多。從經史子集,到騎馬射箭,滿、蒙、漢文,統統都要學。
清朝對皇子的這種教育,對於培養一個優秀的皇位繼承人,當然非常有益。但更重要的地方在於,這種對皇子進行同樣程度的教育,會讓挑選皇帝繼承人時,擁有更多優秀的選擇。
除了皇族教育的重視,清朝作為一個後來者,自然要吸收前朝失敗的原因。在清朝看來,明朝中後期的衰落在於,很多皇帝都開始怠政,甚至有二十幾年不早朝的皇帝。到最後,出現了宦官干政,老百姓苦不堪言、天下大亂的局面。
清朝覺得,自己如果要避免明朝那種局面,那麼,皇帝就應該是勤政的,這樣才能避免亡國的威脅。
為此,清朝設計了很多條制度,使皇帝能牢牢的把大權抓在自己手中。比如宦官不能干政,不能出宮,設立軍機處等等。
這種做法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整個國家,無論大小事,都要由皇帝親自處理。這是一個非常高強度的工作。史料記載,雍正皇帝在這種情況中,從白天忙到深夜,全年無休。
如果這些事情沒有人處理,就很可能遭來禍患,甚至是亡國。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清朝皇帝既不能放,也不敢放,這才博得了」勤政「的好名聲。
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個個勤政
在古代中國皇帝當家做主的時代里,一個昏君的破壞力極大。他們可以輕易的毀掉幾任好皇帝留下的基礎。
秦二世胡亥,整天花天酒地,最後把秦帝國的江山,斷送在自己手裡。
宋徽宗,藝術方面的才能確實很高,但沒有干好皇帝的本職工作,搞得老百姓民不聊生,最後」靖康之變「,北宋亡國。
而在古代,判斷一個皇帝好不好,主要是看這個皇帝是否勤政。勤政,就意味著幹活,而且往往是長年累月,加班加點的幹活。很少皇帝能經受得住這種負擔。但在清朝,卻是一個例外。
從皇太極開始,到光緒結束,中間10任皇帝,都極為勤政。從來沒有出現像過去那種不上朝、整天沉溺於後宮的皇帝。在皇權時代,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情況。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做到,讓皇帝都能勤政的呢?
這就要先從清朝的皇族教育開始講起。清朝雖然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對於漢家文化,卻一直十分仰慕。皇太極在關外的時候,就曾派人從遼東找到一個叫龔正陸的讀書人,教各位皇子念書。當時皇太極還設立了一個叫」弘文院「的機構,專門教授皇帝、親王以及皇子讀書。
除了這些,皇太極還找人翻譯了《四書》、《六韜》、《三略》等書,讓大臣們也跟著一起讀。皇太極相信,教育是皇族能鞏固統治的重要武器。而到了入關以後,對於皇族教育,清朝皇帝依舊非常重視。
清朝皇族的教育,在長時間的磨練、改進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制度,被流傳下來。在當時,清朝分為兩個機構。一個叫上書房,一個叫南書房。上書房是教那些皇子們讀書的。南方房則是給皇帝講學的。在清朝的時候,對皇子的要求都非常嚴格。他們在六歲的時候,就要送到上書房讀書。
每天五更天就得起來準備,五更天,大致就是現在的三點到五點這一時間段。全年基本沒什麼休息的時間。這些皇子學習的範圍,也特別多。從經史子集,到騎馬射箭,滿、蒙、漢文,統統都要學。
清朝對皇子的這種教育,對於培養一個優秀的皇位繼承人,當然非常有益。但更重要的地方在於,這種對皇子進行同樣程度的教育,會讓挑選皇帝繼承人時,擁有更多優秀的選擇。
除了皇族教育的重視,清朝作為一個後來者,自然要吸收前朝失敗的原因。在清朝看來,明朝中後期的衰落在於,很多皇帝都開始怠政,甚至有二十幾年不早朝的皇帝。到最後,出現了宦官干政,老百姓苦不堪言、天下大亂的局面。
清朝覺得,自己如果要避免明朝那種局面,那麼,皇帝就應該是勤政的,這樣才能避免亡國的威脅。
為此,清朝設計了很多條制度,使皇帝能牢牢的把大權抓在自己手中。比如宦官不能干政,不能出宮,設立軍機處等等。
這種做法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整個國家,無論大小事,都要由皇帝親自處理。這是一個非常高強度的工作。史料記載,雍正皇帝在這種情況中,從白天忙到深夜,全年無休。
如果這些事情沒有人處理,就很可能遭來禍患,甚至是亡國。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清朝皇帝既不能放,也不敢放,這才博得了」勤政「的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