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拓跋氏有一項我國古代最為殘忍的繼承製度,即「子貴母死」,凡其子立為太子者,母親必須先賜死。至魏孝文帝時期,在成為太子前,其母依然因此而被殺。
那麼,「子貴母死」之制究竟從何而來?是源於中原還是本就是拓跋舊制?
1、漢典說
《魏書·太宗紀》中記載:
初,帝母劉貴人賜死,太祖告帝曰:「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加為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
這便是道武帝拓跋珪實行「子貴母死」制的漢典依據——漢武帝殺鉤弋夫人。漢武帝晚年,戾太子劉據有強大的衛氏外戚,後來被誣告謀反,率軍與漢武帝的軍隊在長安大戰五日,死數萬人,血流漂杵。後來漢武帝想要立鉤弋夫人的兒子為太子,猶豫很久,終於殺鉤弋夫人,立其子為太子,即漢昭帝。
拓跋珪殺太子母,其事與漢武帝確實是一樣的。
拓跋珪實行子貴母死來源於漢武帝這一漢典,這貌似沒有問題,可是當時拓跋珪的文明程度是否已經達到可以隨意運用漢典了呢?我覺得是有疑問的。
《魏書》記載「道武帝出自結繩,未師典誥。」,如此落後的文明狀態,拓跋珪知道漢武帝典故的可能性極低。
2、拓跋舊制說
《魏書·皇后傳·道武劉皇后傳》記載:
魏故事,後宮產子將為儲貳,其母皆賜死。太祖末年,後以舊法薨。
「魏故事」,「舊法」,無不表明子貴母死是拓跋舊制,可是在道武帝拓跋珪之前的百餘年拓跋歷史中,史書並無記載一件子貴母死的例子,所以所子貴母死是拓跋舊制也很難說通。
3、子貴母死與拓跋珪解散賀蘭、獨孤、慕容諸部的聯繫
在上一文中(鏈接如下),我們梳理了拓跋珪為了統一代北、入主中原,先後征服並解散了獨孤、賀蘭、慕容三部:
而這三部皆為拓跋部的後族,拓跋氏的皇后大多出自這三族。在游牧民族的部落聯盟階段,后妃的部落既可以通過后妃穩定拓跋氏的統治,同時也可以破壞拓跋氏的盟主地位,影響甚大。尤其是當拓跋國君初死、新君尚未產生之時,後族對局勢幾乎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比如拓跋珪的母親就是賀蘭氏,其即位之初就是源於賀蘭部的支持,與其爭奪王位的是獨孤部支持的拓跋窟咄——拓跋珪的叔叔。
為了擺脫後族的影響,拓跋珪在一統代北後實行了兩項制度:
其一,離散部落
通過離散賀蘭部、獨孤部、慕容部,一方面解除了諸部對拓跋氏的威脅,另一方面則使代國~北魏進入「分土定居」時代,並向農耕社會轉變。
其二,子貴母死
這一制度杜絕了后妃干政,外戚干政的可能,也就是將賀蘭部、獨孤部、慕容部對拓跋政權的干涉程度降到最低。
所以,子貴母死,當與拓跋珪離散部落一脈相承,其歷史背景均為結束拓跋氏早年極不穩定的王位傳承。
4、拓跋氏的傳承製度——從兄終弟及到父死子繼
拓跋氏的奠基者是被追封為神元皇帝的拓跋力微,其生活在我國三國時代,當時的拓跋政權遠沒有出現長子繼承製,王位之爭主要在兄弟之間進行,也就是兄終弟及。
所以,拓跋氏的王位傳承及其混亂,每一次傳位都是一次內亂,每一個爭奪王位的兄弟都有一個支持的後族。
至拓跋珪的爺爺拓跋什翼鍵時期,兄終弟及才開始被終結,但嫡長制、立儲君等依然還沒有建立,這也是拓跋珪復國即位之時其叔父會爭奪王位的原因所在。
公元399年,拓跋珪立「五帝廟」,確立了拓跋大宗的地位,從此正式排除了兄終弟及的繼承製。
因此,拓跋珪的「子貴母死」既為了排除後權,又為了鞏固父死子繼,是拓跋氏的帝位傳承穩定下來,只有穩定才有可能從野蠻進入文明社會。
5、拓跋珪身邊漢族士人的作用
拓跋珪從復國的那一天開始,身邊便聚集了不少漢族士人,比如燕鳳、許謙、張袞、崔玄伯等等,這些都是拓跋珪復國之初的士人。
公元395年,參合陂之戰擊敗後燕後,隨著對後燕的優勢越來越大,進入拓跋氏的漢人也越來越多,比如賈彝、晁崇等。
我們知道,拓跋珪的成功正是建立在擊敗後族賀蘭部、獨孤部、慕容部的基礎之上的,這一事實漢族士人自然看得清清楚楚。漢族士人在「與參謀議,憲章故實」的時候,徵引漢武帝為了太子順利登基殺鉤弋夫人的典故的可能性極大,而漢族士人的諫議應當才是拓跋珪最終形成子貴母死的決斷的依據。拓跋燾統一北方
拓跋珪是北魏開國之君,是魏太祖,其賜死劉皇后之舉為後世所傳承,並形成「子貴母死」的制度,所以後世會說這是「魏故事」,是舊制,也就是祖宗之法。
綜上,子貴母死,是拓跋氏從游牧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一個殘酷的階段,起於道武帝拓跋珪,並成為北魏的定製。
拓跋珪為了一統代北、入主中原,離散後族——賀蘭部、獨孤部、慕容部,實行子貴母死,在進入文明社會的過程在確實手段殘酷。
這一制度的出現,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擺脫拓跋部混亂的繼承製度,為了建立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為了排除強大的外戚(後族)的干預,同時也是為了讓拓跋氏從原來的部落盟主轉變為文明國家的皇帝,使拓跋氏「文明化」。
暴力是文明的催化劑,人類文明的歷史從不溫情脈脈,征服和殺戮曾是常態。那麼,究竟何為文明?何為野蠻?
拓跋珪為何要實行「子貴母死」的繼承製,這是漢典還是拓跋舊制?
鮮卑拓跋氏有一項我國古代最為殘忍的繼承製度,即「子貴母死」,凡其子立為太子者,母親必須先賜死。至魏孝文帝時期,在成為太子前,其母依然因此而被殺。
那麼,「子貴母死」之制究竟從何而來?是源於中原還是本就是拓跋舊制?
1、漢典說
《魏書·太宗紀》中記載:
初,帝母劉貴人賜死,太祖告帝曰:「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加為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
這便是道武帝拓跋珪實行「子貴母死」制的漢典依據——漢武帝殺鉤弋夫人。漢武帝晚年,戾太子劉據有強大的衛氏外戚,後來被誣告謀反,率軍與漢武帝的軍隊在長安大戰五日,死數萬人,血流漂杵。後來漢武帝想要立鉤弋夫人的兒子為太子,猶豫很久,終於殺鉤弋夫人,立其子為太子,即漢昭帝。
拓跋珪殺太子母,其事與漢武帝確實是一樣的。
拓跋珪實行子貴母死來源於漢武帝這一漢典,這貌似沒有問題,可是當時拓跋珪的文明程度是否已經達到可以隨意運用漢典了呢?我覺得是有疑問的。
《魏書》記載「道武帝出自結繩,未師典誥。」,如此落後的文明狀態,拓跋珪知道漢武帝典故的可能性極低。
2、拓跋舊制說
《魏書·皇后傳·道武劉皇后傳》記載:
魏故事,後宮產子將為儲貳,其母皆賜死。太祖末年,後以舊法薨。
「魏故事」,「舊法」,無不表明子貴母死是拓跋舊制,可是在道武帝拓跋珪之前的百餘年拓跋歷史中,史書並無記載一件子貴母死的例子,所以所子貴母死是拓跋舊制也很難說通。
3、子貴母死與拓跋珪解散賀蘭、獨孤、慕容諸部的聯繫
在上一文中(鏈接如下),我們梳理了拓跋珪為了統一代北、入主中原,先後征服並解散了獨孤、賀蘭、慕容三部:
而這三部皆為拓跋部的後族,拓跋氏的皇后大多出自這三族。在游牧民族的部落聯盟階段,后妃的部落既可以通過后妃穩定拓跋氏的統治,同時也可以破壞拓跋氏的盟主地位,影響甚大。尤其是當拓跋國君初死、新君尚未產生之時,後族對局勢幾乎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比如拓跋珪的母親就是賀蘭氏,其即位之初就是源於賀蘭部的支持,與其爭奪王位的是獨孤部支持的拓跋窟咄——拓跋珪的叔叔。
為了擺脫後族的影響,拓跋珪在一統代北後實行了兩項制度:
其一,離散部落
通過離散賀蘭部、獨孤部、慕容部,一方面解除了諸部對拓跋氏的威脅,另一方面則使代國~北魏進入「分土定居」時代,並向農耕社會轉變。
其二,子貴母死
這一制度杜絕了后妃干政,外戚干政的可能,也就是將賀蘭部、獨孤部、慕容部對拓跋政權的干涉程度降到最低。
所以,子貴母死,當與拓跋珪離散部落一脈相承,其歷史背景均為結束拓跋氏早年極不穩定的王位傳承。
4、拓跋氏的傳承製度——從兄終弟及到父死子繼
拓跋氏的奠基者是被追封為神元皇帝的拓跋力微,其生活在我國三國時代,當時的拓跋政權遠沒有出現長子繼承製,王位之爭主要在兄弟之間進行,也就是兄終弟及。
所以,拓跋氏的王位傳承及其混亂,每一次傳位都是一次內亂,每一個爭奪王位的兄弟都有一個支持的後族。
至拓跋珪的爺爺拓跋什翼鍵時期,兄終弟及才開始被終結,但嫡長制、立儲君等依然還沒有建立,這也是拓跋珪復國即位之時其叔父會爭奪王位的原因所在。
公元399年,拓跋珪立「五帝廟」,確立了拓跋大宗的地位,從此正式排除了兄終弟及的繼承製。
因此,拓跋珪的「子貴母死」既為了排除後權,又為了鞏固父死子繼,是拓跋氏的帝位傳承穩定下來,只有穩定才有可能從野蠻進入文明社會。
5、拓跋珪身邊漢族士人的作用
拓跋珪從復國的那一天開始,身邊便聚集了不少漢族士人,比如燕鳳、許謙、張袞、崔玄伯等等,這些都是拓跋珪復國之初的士人。
公元395年,參合陂之戰擊敗後燕後,隨著對後燕的優勢越來越大,進入拓跋氏的漢人也越來越多,比如賈彝、晁崇等。
我們知道,拓跋珪的成功正是建立在擊敗後族賀蘭部、獨孤部、慕容部的基礎之上的,這一事實漢族士人自然看得清清楚楚。漢族士人在「與參謀議,憲章故實」的時候,徵引漢武帝為了太子順利登基殺鉤弋夫人的典故的可能性極大,而漢族士人的諫議應當才是拓跋珪最終形成子貴母死的決斷的依據。
拓跋燾統一北方
拓跋珪是北魏開國之君,是魏太祖,其賜死劉皇后之舉為後世所傳承,並形成「子貴母死」的制度,所以後世會說這是「魏故事」,是舊制,也就是祖宗之法。
綜上,子貴母死,是拓跋氏從游牧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一個殘酷的階段,起於道武帝拓跋珪,並成為北魏的定製。
拓跋珪為了一統代北、入主中原,離散後族——賀蘭部、獨孤部、慕容部,實行子貴母死,在進入文明社會的過程在確實手段殘酷。
這一制度的出現,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擺脫拓跋部混亂的繼承製度,為了建立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為了排除強大的外戚(後族)的干預,同時也是為了讓拓跋氏從原來的部落盟主轉變為文明國家的皇帝,使拓跋氏「文明化」。
暴力是文明的催化劑,人類文明的歷史從不溫情脈脈,征服和殺戮曾是常態。那麼,究竟何為文明?何為野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