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從原始社會時期一直到如今的現代社會,經歷了長達數千年的歲月。在這漫長的幾千年的時間裡,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叫做封建社會時期。在這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裡,我國的政治體制一直屬於封建君主專制。
在這種政治制度之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自然就是皇帝了。那麼,我國歷史上到底出現過多少位皇帝呢?對於這個問題,當今的許多學者都給出了各自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如果,按照紀年表來算的話,那麼,我國歷史上有證可考的皇帝應該是三百零七位。
但是,也有人認為,這種統計方法並不合理,這些反對者認為,應該從我國第一個公開自稱皇帝的帝王秦始皇開始算起,一直到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在這長達兩千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我國歷史上的封建帝王人數應該為四百九十四位。
這其中,卻有七十三位是沒有正式登上皇位的,而是在他們死後被追封的。並且,這其中還包括了那些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之後稱自己為皇帝的人,其中,像這樣獲得皇帝稱號的人就多達二百五十多個,在這裡,還有一百人是通過農民起義自己建立政權自封為帝的。更有七十多人,則是在原來的某些王朝中手握重權,然後,割據政權各自為政宣布稱帝的。
總之,後世學者統計方法的不同,最終,所得到的總人數也就不相同了。在這數以百計的帝王之中,他們有的年紀輕輕就登上了金鑾寶座,直到白髮蒼蒼仍舊牢牢佔據著那個位置。這些人一生之中享盡了天下間的榮華富貴,同時,也嘗盡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心酸與無奈。他們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那個高不可攀的位置,他們為此投入了無限的精力與熱情。
但是,與之相應的是:很多人也取得了蓋世功勛,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其中,最為出名的大概要數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長壽皇帝康熙了吧。但是,事物總有兩個極端,有的皇帝活的比較長,他們一生都在享受著皇權帶給他們的極致體驗。但是,有的皇帝就比較悲慘了,他們苦苦熬了大半輩子終於登上皇位,還沒來得及享受就撒手人寰了。又或者,僅僅在位幾年或幾個月的時間,自己的滿腔豪情與抱負還沒來得及施展就與世長辭了。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皇帝就更加倒霉了,他登上皇帝的寶座還不到半天就成了亡國之君,更悲催的是,他本人也在當天就慘死在了亂軍之中。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到底是哪一位皇帝會這麼倒霉?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歷史上這位悲催的皇帝到底姓甚名誰。說到這位皇帝,可能多數人都沒什麼印象,畢竟,一個登基不足一天的皇帝歷史上並不會有太多關於他的記載,這樣一來,又有誰會真正記得他到底是何許人也呢?
說到他所在的王朝,想必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那就是曾滅亡了北宋的金朝。
說到這個王朝,我想大家一定聯想到一個非常熟悉的姓氏完顏氏吧。想當年,完顏阿骨打帶領著女真族雄踞東北的時候,那叫一個威風赫赫。它不但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還相繼將遼、宋等多個實力強大的對手,打的沒有了還手之力,並且,藉此機會一舉入主中原,牢牢佔據著當時首屈一指的霸主地位。可是,盛極必衰自古以來就是不可更改的歷史鐵律,金國當年的輝煌已經隨著歷史的煙雲漸漸遠去了。
當昔日的輝煌不復存在之後,他們首先要考慮的便是如何應對眼下的困境?
到了金朝後期,由於統治者的昏庸無能,不但國家內政一片混亂,外部敵人蒙古也一直對其虎視眈眈。面對這樣前有豺狼後有猛虎的艱難局面,這個日漸衰弱的政權早已無力應對了。
話說,在正大元年正月之時,金哀宗完顏守緒剛即位不久,一天,一陣狂風吹落端門上的屋瓦,此時,一個穿著弔喪麻衣的男子,望著承天門又笑又哭,金哀宗問其緣故,他說:「我笑,笑將相無人;我哭,哭金國將亡。」這一亡國之兆,史家記之於「五行妖異」。到了天興元年的時候,面對來勢洶洶的蒙古軍隊,許多大臣都主張放棄都城,向其他地方逃亡以避其鋒芒。但是,金哀宗並不甘心,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御駕親征。
可是,他的這個決定顯然不得人心,因此,沿程的許多文武官員紛紛拋棄了他這個皇帝獨自逃亡去了。也正是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有一個人始終對這位難得勇敢一次的君主不離不棄。此人名叫完顏承麟,單看姓氏想必大家也一定能夠猜到,此人必定是一位王室子弟。絕大多數情況下,普通的王室子弟只知道鬥雞、走狗又或者一心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像他這樣,能夠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人,自然不得不讓人另眼相待。
對於這位忠心護主的臣子,他心裡除了十二萬分的感激之外,自然願意對其委以重任的。畢竟:「同富貴易,共患難難」這個道理,大多數人還是懂得的。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此人在金國只是擔任了一個普通的將軍,但是,由於此次他衷心護主的行為給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加上,他本人驍勇善戰才幹出眾,因此,他很快就得到了金哀宗的器重。最終,在完顏承麟一路竭力的保護之下,金哀宗成功抵達了當時的臨時都城蔡州。
一路上,完顏承麟無論是在排兵布陣,還是在統率部下方面,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能。他的這一系列出色表現,足以讓他成功躋身皇帝的心腹之列。作為心腹大臣,替皇帝出謀劃策,自然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他向皇帝建議:加強中央集權,並且,積極組織軍隊做好都城的守衛工作,以防蒙古軍隊突然來犯,打自己一個措手不及。雖然,他們一直都在積極籌措著戰爭的應對事宜,但是,面對雙方懸殊的實力差距,這一系列的舉措並沒能取得太大的成效。
不久以後,蔡州城的形勢變得越來越危急了。天子都親自守國門了,其他人又怎能袖手旁觀。很快,他們就動員了蔡州城的全體軍民,投入到了抗蒙的大潮中去。不但,蔡州城裡面的男子要拿起兵器走上城牆守衛都城,就連一些身形壯碩的婦女也穿上男裝,投入到了守城的大軍中去了。可是,有句話叫做「形勢比人強」。不久之後,蒙古軍隊就度過了練江,而宋朝的軍隊也通過柴潭進入了汝水。不久,他們不但攻破了蔡州城的外城,甚至,連西城都佔據了。
此時完顏承麟,不但是東面戰場的主帥,還暫時代理總元帥的職務。雖然,此時蔡州城的全體軍民都抱著誓與都城共存亡的決心,但是,金哀宗卻斷定金國大勢已去了。
於是,他對自己手下的侍從說:「我做了十年的金紫光祿大夫,又做了十年的太子,登上皇位也有十個年頭了。在這三十年的時間裡,我自認為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也並沒有做過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因此,我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有太多的遺憾了。但是,我唯一遺憾的就是祖宗的基業傳承了上百年,今天就要在我的手上斷絕了。自古以來,大多都是那些荒淫無道的暴君,才會招致亡國之禍,可是,今天這樣的禍事卻落在了我的身上。」
哀嘆了幾聲後,金哀宗又說道:「自古以來,亡國之君都沒什麼好下場,他們或是成為了敵國俘虜,或是成為了別人的階下之囚,又或是被幽禁起來羞辱至死,我絕對不會讓自己落到那樣的悲慘下場。如果,事情真的到了那一天的話,我情願以身殉國。都蔚王愛已經戰死沙場了,炮兵總帥王銳由殺了總元帥谷當哥率領三十幾人投降元軍了。種種跡象都表明,我們的軍隊撐不了太久了… …」於是,金哀宗用自己御用的器皿收買了士兵,穿上了普通官兵的衣服,準備尋找機會悄悄逃出城去。
但是,整個蔡州城被蒙古大軍圍得水泄不通,他的逃跑計劃自然沒能成功實施。一計不成,他又想到了第二個辦法。那就是,殺了幾十匹戰馬來犒賞將士,以此來激勵他們的鬥志,準備以死突圍,可是,最終他的計劃還是沒能成功。在蒙古軍隊和南宋軍隊的兩面夾擊之下,蔡州城很快就岌岌可危了,沒過多久,蔡州城的城門就被攻破了,兩國的軍隊像潮水一般湧入了城中。金朝的守軍只能在完顏承麟的指揮下,與其展開了巷戰。
經過了大半天的殊死搏鬥,直至傍晚,兩國軍隊才退到了城外。正所謂:「兵敗如山倒」金哀宗眼看著都城已經守不住了,他深知亡國之日即將來臨。他不願意自己成為亡國之君,於是,連夜召集百官,將皇位禪讓給了抗敵主力將領完顏承麟。倘若,生逢太平盛世或許人人都想著問鼎帝位,但是,眼下是國家大廈將傾之際,這個平日人人趨之若鶩的皇位,自然也就成一個燙手的山芋。面對皇帝突如其來的禪位舉措,完顏承麟自然知道這個皇帝不好當。
於是,他哭著告訴金哀宗,自己不敢接受。可是,金哀宗顯然早就已經拿定了主意,根本不給他拒絕的機會。金哀宗甚至還苦苦哀求這個昔日的臣子,甚至,說道:「自己因為身體肥胖不能策馬親征,萬一都城鎮的被攻陷了,那麼,自己一定沒有辦法突圍出去。之所以把皇位傳給你,是因為你不但胸有韜略,而且身手敏捷。一旦城破,你有更大的幾率能夠率領將士突圍出去。只要你成功出去了,那麼,你就一定可以延續完顏家族的百年的基業。」
在金哀宗的一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勸說下,完顏承麟不得不接受皇位。雖然,此時的形勢已經非常危急了,但是,新帝繼位畢竟不是什麼小事,因此,他們在第二天的時候,仍舊按照祖宗法制舉行了登基大典。朝廷里的上百位官員全都出席了此次大典,一時之間,場面也算熱鬧非凡。但是,逢此亂世,妄想「偷得浮生半日閑」也並不容易。典禮儀式都還沒舉行完就接到戰報,說:「宋朝的軍隊已經攻到都城的南門了,城中的守軍眼看就不敵了。」
面對這樣危急的情形,這位剛剛即位的新帝金末帝完顏承麟,立馬就率軍出城迎戰了。這位行伍出身的皇帝,將天子守國門的氣勢發揮到了極致。此時的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與自己的國家共存亡。那麼,此時的哀宗皇帝在幹什麼呢?聽到敵軍攻入都城的消息,他倉皇的逃竄到了一個名叫幽蘭軒的地方,眼看著自己的國家山河飄零即將覆滅,萬念俱灰的他,選擇了用自縊的方式來了結自己的一生。
而奮勇抗敵的金末帝,也最終因為寡不敵眾而被殺死在了亂軍之中。據史學家推測,完顏承麟在位時間不足一個時辰,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至此,大金帝國正式滅亡在了歷史的洪流之中。而這位登上皇位不足一天的皇帝,也用一種悲壯的方式實現了自己「不負家國不負君」的誓言。幾天後,殘存的士兵們抬著靈柩日夜兼程來到涇川,將其葬在今太平三星村嶺背後的簸箕灣。之後,於2003年12月,完顏後人將其遺體遷回完顏村,葬於芮王墓之後。
參考資料:
【《金史·卷十七·哀宗本紀第十七》、《大金國志》卷二十六】
屋瓦被吹落,此人狂笑不止,皇帝問為何狂笑,此人說:國家要亡了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從原始社會時期一直到如今的現代社會,經歷了長達數千年的歲月。在這漫長的幾千年的時間裡,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叫做封建社會時期。在這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裡,我國的政治體制一直屬於封建君主專制。
在這種政治制度之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自然就是皇帝了。那麼,我國歷史上到底出現過多少位皇帝呢?對於這個問題,當今的許多學者都給出了各自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如果,按照紀年表來算的話,那麼,我國歷史上有證可考的皇帝應該是三百零七位。
但是,也有人認為,這種統計方法並不合理,這些反對者認為,應該從我國第一個公開自稱皇帝的帝王秦始皇開始算起,一直到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在這長達兩千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我國歷史上的封建帝王人數應該為四百九十四位。
這其中,卻有七十三位是沒有正式登上皇位的,而是在他們死後被追封的。並且,這其中還包括了那些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之後稱自己為皇帝的人,其中,像這樣獲得皇帝稱號的人就多達二百五十多個,在這裡,還有一百人是通過農民起義自己建立政權自封為帝的。更有七十多人,則是在原來的某些王朝中手握重權,然後,割據政權各自為政宣布稱帝的。
總之,後世學者統計方法的不同,最終,所得到的總人數也就不相同了。在這數以百計的帝王之中,他們有的年紀輕輕就登上了金鑾寶座,直到白髮蒼蒼仍舊牢牢佔據著那個位置。這些人一生之中享盡了天下間的榮華富貴,同時,也嘗盡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心酸與無奈。他們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那個高不可攀的位置,他們為此投入了無限的精力與熱情。
但是,與之相應的是:很多人也取得了蓋世功勛,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其中,最為出名的大概要數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長壽皇帝康熙了吧。但是,事物總有兩個極端,有的皇帝活的比較長,他們一生都在享受著皇權帶給他們的極致體驗。但是,有的皇帝就比較悲慘了,他們苦苦熬了大半輩子終於登上皇位,還沒來得及享受就撒手人寰了。又或者,僅僅在位幾年或幾個月的時間,自己的滿腔豪情與抱負還沒來得及施展就與世長辭了。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皇帝就更加倒霉了,他登上皇帝的寶座還不到半天就成了亡國之君,更悲催的是,他本人也在當天就慘死在了亂軍之中。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到底是哪一位皇帝會這麼倒霉?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歷史上這位悲催的皇帝到底姓甚名誰。說到這位皇帝,可能多數人都沒什麼印象,畢竟,一個登基不足一天的皇帝歷史上並不會有太多關於他的記載,這樣一來,又有誰會真正記得他到底是何許人也呢?
說到他所在的王朝,想必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那就是曾滅亡了北宋的金朝。
說到這個王朝,我想大家一定聯想到一個非常熟悉的姓氏完顏氏吧。想當年,完顏阿骨打帶領著女真族雄踞東北的時候,那叫一個威風赫赫。它不但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還相繼將遼、宋等多個實力強大的對手,打的沒有了還手之力,並且,藉此機會一舉入主中原,牢牢佔據著當時首屈一指的霸主地位。可是,盛極必衰自古以來就是不可更改的歷史鐵律,金國當年的輝煌已經隨著歷史的煙雲漸漸遠去了。
當昔日的輝煌不復存在之後,他們首先要考慮的便是如何應對眼下的困境?
到了金朝後期,由於統治者的昏庸無能,不但國家內政一片混亂,外部敵人蒙古也一直對其虎視眈眈。面對這樣前有豺狼後有猛虎的艱難局面,這個日漸衰弱的政權早已無力應對了。
話說,在正大元年正月之時,金哀宗完顏守緒剛即位不久,一天,一陣狂風吹落端門上的屋瓦,此時,一個穿著弔喪麻衣的男子,望著承天門又笑又哭,金哀宗問其緣故,他說:「我笑,笑將相無人;我哭,哭金國將亡。」這一亡國之兆,史家記之於「五行妖異」。到了天興元年的時候,面對來勢洶洶的蒙古軍隊,許多大臣都主張放棄都城,向其他地方逃亡以避其鋒芒。但是,金哀宗並不甘心,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御駕親征。
可是,他的這個決定顯然不得人心,因此,沿程的許多文武官員紛紛拋棄了他這個皇帝獨自逃亡去了。也正是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有一個人始終對這位難得勇敢一次的君主不離不棄。此人名叫完顏承麟,單看姓氏想必大家也一定能夠猜到,此人必定是一位王室子弟。絕大多數情況下,普通的王室子弟只知道鬥雞、走狗又或者一心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像他這樣,能夠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人,自然不得不讓人另眼相待。
對於這位忠心護主的臣子,他心裡除了十二萬分的感激之外,自然願意對其委以重任的。畢竟:「同富貴易,共患難難」這個道理,大多數人還是懂得的。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此人在金國只是擔任了一個普通的將軍,但是,由於此次他衷心護主的行為給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加上,他本人驍勇善戰才幹出眾,因此,他很快就得到了金哀宗的器重。最終,在完顏承麟一路竭力的保護之下,金哀宗成功抵達了當時的臨時都城蔡州。
一路上,完顏承麟無論是在排兵布陣,還是在統率部下方面,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能。他的這一系列出色表現,足以讓他成功躋身皇帝的心腹之列。作為心腹大臣,替皇帝出謀劃策,自然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他向皇帝建議:加強中央集權,並且,積極組織軍隊做好都城的守衛工作,以防蒙古軍隊突然來犯,打自己一個措手不及。雖然,他們一直都在積極籌措著戰爭的應對事宜,但是,面對雙方懸殊的實力差距,這一系列的舉措並沒能取得太大的成效。
不久以後,蔡州城的形勢變得越來越危急了。天子都親自守國門了,其他人又怎能袖手旁觀。很快,他們就動員了蔡州城的全體軍民,投入到了抗蒙的大潮中去。不但,蔡州城裡面的男子要拿起兵器走上城牆守衛都城,就連一些身形壯碩的婦女也穿上男裝,投入到了守城的大軍中去了。可是,有句話叫做「形勢比人強」。不久之後,蒙古軍隊就度過了練江,而宋朝的軍隊也通過柴潭進入了汝水。不久,他們不但攻破了蔡州城的外城,甚至,連西城都佔據了。
此時完顏承麟,不但是東面戰場的主帥,還暫時代理總元帥的職務。雖然,此時蔡州城的全體軍民都抱著誓與都城共存亡的決心,但是,金哀宗卻斷定金國大勢已去了。
於是,他對自己手下的侍從說:「我做了十年的金紫光祿大夫,又做了十年的太子,登上皇位也有十個年頭了。在這三十年的時間裡,我自認為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也並沒有做過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因此,我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有太多的遺憾了。但是,我唯一遺憾的就是祖宗的基業傳承了上百年,今天就要在我的手上斷絕了。自古以來,大多都是那些荒淫無道的暴君,才會招致亡國之禍,可是,今天這樣的禍事卻落在了我的身上。」
哀嘆了幾聲後,金哀宗又說道:「自古以來,亡國之君都沒什麼好下場,他們或是成為了敵國俘虜,或是成為了別人的階下之囚,又或是被幽禁起來羞辱至死,我絕對不會讓自己落到那樣的悲慘下場。如果,事情真的到了那一天的話,我情願以身殉國。都蔚王愛已經戰死沙場了,炮兵總帥王銳由殺了總元帥谷當哥率領三十幾人投降元軍了。種種跡象都表明,我們的軍隊撐不了太久了… …」於是,金哀宗用自己御用的器皿收買了士兵,穿上了普通官兵的衣服,準備尋找機會悄悄逃出城去。
但是,整個蔡州城被蒙古大軍圍得水泄不通,他的逃跑計劃自然沒能成功實施。一計不成,他又想到了第二個辦法。那就是,殺了幾十匹戰馬來犒賞將士,以此來激勵他們的鬥志,準備以死突圍,可是,最終他的計劃還是沒能成功。在蒙古軍隊和南宋軍隊的兩面夾擊之下,蔡州城很快就岌岌可危了,沒過多久,蔡州城的城門就被攻破了,兩國的軍隊像潮水一般湧入了城中。金朝的守軍只能在完顏承麟的指揮下,與其展開了巷戰。
經過了大半天的殊死搏鬥,直至傍晚,兩國軍隊才退到了城外。正所謂:「兵敗如山倒」金哀宗眼看著都城已經守不住了,他深知亡國之日即將來臨。他不願意自己成為亡國之君,於是,連夜召集百官,將皇位禪讓給了抗敵主力將領完顏承麟。倘若,生逢太平盛世或許人人都想著問鼎帝位,但是,眼下是國家大廈將傾之際,這個平日人人趨之若鶩的皇位,自然也就成一個燙手的山芋。面對皇帝突如其來的禪位舉措,完顏承麟自然知道這個皇帝不好當。
於是,他哭著告訴金哀宗,自己不敢接受。可是,金哀宗顯然早就已經拿定了主意,根本不給他拒絕的機會。金哀宗甚至還苦苦哀求這個昔日的臣子,甚至,說道:「自己因為身體肥胖不能策馬親征,萬一都城鎮的被攻陷了,那麼,自己一定沒有辦法突圍出去。之所以把皇位傳給你,是因為你不但胸有韜略,而且身手敏捷。一旦城破,你有更大的幾率能夠率領將士突圍出去。只要你成功出去了,那麼,你就一定可以延續完顏家族的百年的基業。」
在金哀宗的一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勸說下,完顏承麟不得不接受皇位。雖然,此時的形勢已經非常危急了,但是,新帝繼位畢竟不是什麼小事,因此,他們在第二天的時候,仍舊按照祖宗法制舉行了登基大典。朝廷里的上百位官員全都出席了此次大典,一時之間,場面也算熱鬧非凡。但是,逢此亂世,妄想「偷得浮生半日閑」也並不容易。典禮儀式都還沒舉行完就接到戰報,說:「宋朝的軍隊已經攻到都城的南門了,城中的守軍眼看就不敵了。」
面對這樣危急的情形,這位剛剛即位的新帝金末帝完顏承麟,立馬就率軍出城迎戰了。這位行伍出身的皇帝,將天子守國門的氣勢發揮到了極致。此時的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與自己的國家共存亡。那麼,此時的哀宗皇帝在幹什麼呢?聽到敵軍攻入都城的消息,他倉皇的逃竄到了一個名叫幽蘭軒的地方,眼看著自己的國家山河飄零即將覆滅,萬念俱灰的他,選擇了用自縊的方式來了結自己的一生。
而奮勇抗敵的金末帝,也最終因為寡不敵眾而被殺死在了亂軍之中。據史學家推測,完顏承麟在位時間不足一個時辰,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至此,大金帝國正式滅亡在了歷史的洪流之中。而這位登上皇位不足一天的皇帝,也用一種悲壯的方式實現了自己「不負家國不負君」的誓言。幾天後,殘存的士兵們抬著靈柩日夜兼程來到涇川,將其葬在今太平三星村嶺背後的簸箕灣。之後,於2003年12月,完顏後人將其遺體遷回完顏村,葬於芮王墓之後。
參考資料:
【《金史·卷十七·哀宗本紀第十七》、《大金國志》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