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王朝的滅亡都有爭議。比如明朝的滅亡有黨爭說、貪腐說、宦官說、集權說、冰期說;唐朝也有黨爭說、節度說、外族說、稅制說。唯獨宋朝沒有一點爭議——就是實力不濟被人征服。
可真的說宋朝「兵弱」,許多人又會發表異議。他們認為宋朝滅亡,純粹是因為丟掉馬場,沒有戰馬迫使宋軍「以步對騎」。戰場上宋軍步兵「勝不能追,敗不得走」,才導致軍事失利與王朝覆滅。宋朝的敵人都有極為優秀的具裝騎兵
他們堅信宋朝的武器盔甲樣樣領先世界。如果宋軍能有一支合格的騎兵部隊,那麼戰爭的局勢走向會徹底不一樣。可是,翻開歷史的檔案,我們會發現真正的宋朝人並不認同這種說法。設計尚可,製造不行今天國內的許多軍事愛好者十分鐘愛宋代的盔甲。在畫面上的宋軍十分威武、華麗。翻開介紹宋軍刀劍的書籍,上面琳琅滿目的武器也讓人大飽眼福。這似乎坐實了一些人「宋軍裝備領先世界」的言論。單看畫像上的近衛軍
可是,畫像或者設計圖只能代表武器裝備「應該有的樣子」,並不一定就是「它真正的樣子」。圖紙設計完畢,需要讓工匠去打造出成品。這就是所謂的「製造環節」。
這裡必須提到負責這個環節的工匠,以及監督他們的官員。由於五代殺伐的緣故,統治中國上千年的門閥制度被徹底摧毀。過去依附於門閥世家的佃農、部曲、匠人也從原有的體系中獨立出來。這支生力軍的加入,讓宋朝的財政獲得了長足進步。漢唐盛行的私人部隊在五代之後不見蹤影
凡事皆有利弊。原有的世家大族不復存在,大量依附於他們的人口得到自由,卻也失去保障。
相對於獲得土地的佃農,工匠的命運要悲慘得多。他們原本為各自的領主打造兵器、傢具。如果做得不夠好,工匠會遭到殘酷的體罰;反之做得夠好,也能獲得主人的獎勵。一個服務於領主的工匠或許沒有自由,但世家們為了保持名聲也為維持「賞罰分明」。唐朝的具裝騎兵,他的效忠對象不一定是朝廷
五代以後,工匠固然不再需要因手藝問題而被主家責難,但也失去了生活的保障。更糟糕的是,宋朝當局並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監督機制。這個問題與宋朝的「冗官」問題是一對孿生姐妹。宋朝有著中國王朝中最多的進士。他們享受著高官厚祿,也形成了一套複雜的關係網路。
在過去,一個工匠做的不好,立刻就能找出誰是直接責任人,又應該為質量問題受到怎樣的懲罰。到宋代,隨著士大夫階層的形成,那些我們熟悉的「文化」也普遍起來。文人墨客的中國興盛於宋
比如一個工匠造出次品,官府按理需要將其問罪。但是,這個問題需要寫成報告向上傳遞。經歷大量官僚一層層的審批,也不知猴年馬月能夠下來。工匠與朝廷並非隸屬關係,拿到官府發放的工資後即可解除契約離開。官府也不可能為一個工匠浪費更多行政資本去追查。事情到最後,往往不了了之。
而且,此時的工匠並不會在每一把武器,每一套盔甲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官府的儲存也十分潦草,追責起來不知誰是鍛造者。相對於對手而言,宋朝的軍士比較悲慘
如此糟糕的監察制度,誕生出一大批敷衍了事的工匠。人性中的惰性在這一刻彰顯無疑。試問隔壁張三造這麼差的次品也是拿錢,我王某造優質產品也是拿錢,那為什麼我要去當這個冤大頭呢?結果不言而喻,宋軍裝備的質量日益低下。在三川口戰役後,宋朝驚訝地發現連西夏這個撮爾小邦都在裝備上有著絕對優勢。西夏最精銳的部隊——鐵鷂子
時任判官的田況在經略使夏竦麾下效力。他敏銳地發現「今賊(指西夏)甲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他也遺憾地發現此時的宋朝竟然生產出能與西夏相對抗的盔甲。無奈之下,他只好建議宋朝打開倉庫,將趙匡胤時期打造的盔甲取出發往西北。因為,宋初的盔甲質量反而更高,將被歲月侵蝕的皮繩替換後依舊能用。宋軍的裝備無法與任何一個對手比較糟糕的供給體系無論什麼產品,都要經歷設計→製造→銷售(供給)這三個環節,武器裝備也不例外。
宋朝開創之初,趙匡胤便定下了「強枝若干」的國策。地方在未經允許的前提下,不得私自打造武器裝備。所有制式裝備的製造、運輸全部掌握在汴京朝廷手裡。
此舉徹底消除了藩鎮存在的土壤,並被後世王朝借鑒使用。可是,宋朝擁有的數百萬平方公里領土。各地敵軍的動態實時更新,汴京最快也要一周左右才能收到邊關的消息。然後,再花同樣的時間去傳達命令。等到命令傳達到時,態勢又變得不一樣了。
同理上月需要一白張弩和幾百根槍能解決的土匪,下個月或許就會裹挾上萬人口。所以,實際操作的時候,往往是中央下令讓地方先打造足夠的裝備,等情況突發時讓士兵去專門的武庫取出。宋軍平時不攜帶任何武器,只有戰時才會取出
這種供給模式起源自漢代。本身有著致命的缺陷——保養問題。我們都知道武器裝備需要定期保養才能發揮應有的威力。可是,當東西放入倉庫中後,想要保養就必須先取出。這極大地增加了基層工作人員的負擔。不過,與今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樣,古代的基層官吏平時也不會做過多保養。他們只會在朝廷派人檢查時,臨時突擊做到「不快也光」。長此以往,武備庫中的裝備日趨糜爛,等到真正使用時已經是一堆鐵鏽。
好在大部分王朝有著一道補救措施——士兵自己的保養。須知盔甲是士兵穿在身上保命的東西;武器是士兵拿在手上,用來立功的物事。就算實在需要更換,士兵們也可以自掏腰包在市面上購買相應裝備。
但到宋代,朝廷為應對軍隊叛亂,特地要求士兵在戰爭結束後必須將武器裝備還給倉庫。如果士兵超過十天不歸還裝備,就需要「杖六十」。宋朝對民間武備的管控也前所未有的嚴厲。唐朝私藏三副盔甲會被斬首;宋朝只要私藏一副盔甲,就足以讓人腦袋搬家。所以,宋朝的士兵沒有其他王朝那條補救措施,只能用倉庫里的發霉物。宋朝的武器管制條例遠勝其他王朝
若是只能使用保養不當的裝備倒也罷了。宋朝的「以文御武」給裝備供給體制的破壞性前所未有。
宋朝的文官經過科舉進入士大夫的行列,本身的軍事知識只有兵書。和所有不懂的人一樣,他們對武器裝備的要求是「預算允許的前提下多多益善」。宋朝動輒對下屬的作坊與工匠下達天文數字一般的製造指標。由於不懂冶金、軍事的關係,他們所給的工期、材料、預算往往都不達標。結果,預計要打造全套的盔甲,卻少了手臂和肩膀的防護。北宋末年,邊軍甚至出現頭盔都無法配齊的情況。南宋初的宰相呂頤浩猶抱怨說:「 外域之兵,自來以全裝衣甲禦敵,中國甲士自來止有前後弇心,副膊,有皮笠子,而無兜鍪,故怯戰。 」老水滸的復原相當不錯,圖為充軍的林沖
好在宋朝也並非完全冥頑不靈。在經歷靖康之恥後,宋朝上下終於意識到「無甲何以禦敵」。宋高宗在死亡的陰影下也給軍隊開了綠燈,允許武將自行製造盔甲、武器。中興四將之一張浚首先在他的軍隊中推行「全裝重甲」。到宋孝宗乾道年間, 其「 弓箭手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成重五十五斤至四十七斤一十四兩」,而弩手則「 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成重四十五斤半至三十七斤一十兩。」宋軍能擋住後續數波攻勢與這項政策不無關係
可惜,隨著金軍自身的腐化,南宋面臨的國防壓力驟減。宋朝皇帝迅速從武將手裡收回了自行製造、推行裝備的權利。也難怪金軍在蒙古人的壓力下,還能分出部隊進攻南宋。結語宋軍在裝備上的問題有時代的慣性,更多的是國初政策的副產品。如果宋朝不恢復工匠自由人的身份,那麼他們一生都是豪族的附庸品,但監督的機制會讓次品率大大降低;如果宋朝讓地方自行製造盔甲,藩鎮的形成便不可避免,但武器的製造與維護卻能恰到好處;如果宋朝允許士兵隨身攜帶武器,並允許制式裝備在市面上流通,那麼「梁山泊」之類流寇會變精銳,卻也讓自家士兵能用上更新的武備。
宋朝在解決了世家、藩鎮這些困擾前朝數百年的問題後,也讓自己的軍隊完成「降維」。從宋朝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想要靠一些政策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完全不現實。因為,新的政策註定會誕生新的問題。這也算給今天嚷嚷著「只要XX就能XX」的人留下一個教訓把。
宋朝的武器裝備:困擾王朝三百年的沉痾
許多王朝的滅亡都有爭議。比如明朝的滅亡有黨爭說、貪腐說、宦官說、集權說、冰期說;唐朝也有黨爭說、節度說、外族說、稅制說。唯獨宋朝沒有一點爭議——就是實力不濟被人征服。
可真的說宋朝「兵弱」,許多人又會發表異議。他們認為宋朝滅亡,純粹是因為丟掉馬場,沒有戰馬迫使宋軍「以步對騎」。戰場上宋軍步兵「勝不能追,敗不得走」,才導致軍事失利與王朝覆滅。
宋朝的敵人都有極為優秀的具裝騎兵
他們堅信宋朝的武器盔甲樣樣領先世界。如果宋軍能有一支合格的騎兵部隊,那麼戰爭的局勢走向會徹底不一樣。可是,翻開歷史的檔案,我們會發現真正的宋朝人並不認同這種說法。
設計尚可,製造不行
今天國內的許多軍事愛好者十分鐘愛宋代的盔甲。在畫面上的宋軍十分威武、華麗。翻開介紹宋軍刀劍的書籍,上面琳琅滿目的武器也讓人大飽眼福。這似乎坐實了一些人「宋軍裝備領先世界」的言論。
單看畫像上的近衛軍
可是,畫像或者設計圖只能代表武器裝備「應該有的樣子」,並不一定就是「它真正的樣子」。圖紙設計完畢,需要讓工匠去打造出成品。這就是所謂的「製造環節」。
這裡必須提到負責這個環節的工匠,以及監督他們的官員。由於五代殺伐的緣故,統治中國上千年的門閥制度被徹底摧毀。過去依附於門閥世家的佃農、部曲、匠人也從原有的體系中獨立出來。這支生力軍的加入,讓宋朝的財政獲得了長足進步。
漢唐盛行的私人部隊在五代之後不見蹤影
凡事皆有利弊。原有的世家大族不復存在,大量依附於他們的人口得到自由,卻也失去保障。
相對於獲得土地的佃農,工匠的命運要悲慘得多。他們原本為各自的領主打造兵器、傢具。如果做得不夠好,工匠會遭到殘酷的體罰;反之做得夠好,也能獲得主人的獎勵。一個服務於領主的工匠或許沒有自由,但世家們為了保持名聲也為維持「賞罰分明」。
唐朝的具裝騎兵,他的效忠對象不一定是朝廷
五代以後,工匠固然不再需要因手藝問題而被主家責難,但也失去了生活的保障。更糟糕的是,宋朝當局並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監督機制。這個問題與宋朝的「冗官」問題是一對孿生姐妹。宋朝有著中國王朝中最多的進士。他們享受著高官厚祿,也形成了一套複雜的關係網路。
在過去,一個工匠做的不好,立刻就能找出誰是直接責任人,又應該為質量問題受到怎樣的懲罰。到宋代,隨著士大夫階層的形成,那些我們熟悉的「文化」也普遍起來。
文人墨客的中國興盛於宋
比如一個工匠造出次品,官府按理需要將其問罪。但是,這個問題需要寫成報告向上傳遞。經歷大量官僚一層層的審批,也不知猴年馬月能夠下來。工匠與朝廷並非隸屬關係,拿到官府發放的工資後即可解除契約離開。官府也不可能為一個工匠浪費更多行政資本去追查。事情到最後,往往不了了之。
而且,此時的工匠並不會在每一把武器,每一套盔甲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官府的儲存也十分潦草,追責起來不知誰是鍛造者。
相對於對手而言,宋朝的軍士比較悲慘
如此糟糕的監察制度,誕生出一大批敷衍了事的工匠。人性中的惰性在這一刻彰顯無疑。試問隔壁張三造這麼差的次品也是拿錢,我王某造優質產品也是拿錢,那為什麼我要去當這個冤大頭呢?結果不言而喻,宋軍裝備的質量日益低下。在三川口戰役後,宋朝驚訝地發現連西夏這個撮爾小邦都在裝備上有著絕對優勢。
西夏最精銳的部隊——鐵鷂子
時任判官的田況在經略使夏竦麾下效力。他敏銳地發現「今賊(指西夏)甲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他也遺憾地發現此時的宋朝竟然生產出能與西夏相對抗的盔甲。無奈之下,他只好建議宋朝打開倉庫,將趙匡胤時期打造的盔甲取出發往西北。因為,宋初的盔甲質量反而更高,將被歲月侵蝕的皮繩替換後依舊能用。
宋軍的裝備無法與任何一個對手比較
糟糕的供給體系
無論什麼產品,都要經歷設計→製造→銷售(供給)這三個環節,武器裝備也不例外。
宋朝開創之初,趙匡胤便定下了「強枝若干」的國策。地方在未經允許的前提下,不得私自打造武器裝備。所有制式裝備的製造、運輸全部掌握在汴京朝廷手裡。
此舉徹底消除了藩鎮存在的土壤,並被後世王朝借鑒使用。可是,宋朝擁有的數百萬平方公里領土。各地敵軍的動態實時更新,汴京最快也要一周左右才能收到邊關的消息。然後,再花同樣的時間去傳達命令。等到命令傳達到時,態勢又變得不一樣了。
同理上月需要一白張弩和幾百根槍能解決的土匪,下個月或許就會裹挾上萬人口。所以,實際操作的時候,往往是中央下令讓地方先打造足夠的裝備,等情況突發時讓士兵去專門的武庫取出。
宋軍平時不攜帶任何武器,只有戰時才會取出
這種供給模式起源自漢代。本身有著致命的缺陷——保養問題。我們都知道武器裝備需要定期保養才能發揮應有的威力。可是,當東西放入倉庫中後,想要保養就必須先取出。這極大地增加了基層工作人員的負擔。不過,與今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樣,古代的基層官吏平時也不會做過多保養。他們只會在朝廷派人檢查時,臨時突擊做到「不快也光」。長此以往,武備庫中的裝備日趨糜爛,等到真正使用時已經是一堆鐵鏽。
好在大部分王朝有著一道補救措施——士兵自己的保養。須知盔甲是士兵穿在身上保命的東西;武器是士兵拿在手上,用來立功的物事。就算實在需要更換,士兵們也可以自掏腰包在市面上購買相應裝備。
但到宋代,朝廷為應對軍隊叛亂,特地要求士兵在戰爭結束後必須將武器裝備還給倉庫。如果士兵超過十天不歸還裝備,就需要「杖六十」。宋朝對民間武備的管控也前所未有的嚴厲。唐朝私藏三副盔甲會被斬首;宋朝只要私藏一副盔甲,就足以讓人腦袋搬家。所以,宋朝的士兵沒有其他王朝那條補救措施,只能用倉庫里的發霉物。
宋朝的武器管制條例遠勝其他王朝
若是只能使用保養不當的裝備倒也罷了。宋朝的「以文御武」給裝備供給體制的破壞性前所未有。
宋朝的文官經過科舉進入士大夫的行列,本身的軍事知識只有兵書。和所有不懂的人一樣,他們對武器裝備的要求是「預算允許的前提下多多益善」。宋朝動輒對下屬的作坊與工匠下達天文數字一般的製造指標。由於不懂冶金、軍事的關係,他們所給的工期、材料、預算往往都不達標。結果,預計要打造全套的盔甲,卻少了手臂和肩膀的防護。北宋末年,邊軍甚至出現頭盔都無法配齊的情況。南宋初的宰相呂頤浩猶抱怨說:「 外域之兵,自來以全裝衣甲禦敵,中國甲士自來止有前後弇心,副膊,有皮笠子,而無兜鍪,故怯戰。 」
老水滸的復原相當不錯,圖為充軍的林沖
好在宋朝也並非完全冥頑不靈。在經歷靖康之恥後,宋朝上下終於意識到「無甲何以禦敵」。宋高宗在死亡的陰影下也給軍隊開了綠燈,允許武將自行製造盔甲、武器。中興四將之一張浚首先在他的軍隊中推行「全裝重甲」。到宋孝宗乾道年間, 其「 弓箭手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成重五十五斤至四十七斤一十四兩」,而弩手則「 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成重四十五斤半至三十七斤一十兩。」
宋軍能擋住後續數波攻勢與這項政策不無關係
可惜,隨著金軍自身的腐化,南宋面臨的國防壓力驟減。宋朝皇帝迅速從武將手裡收回了自行製造、推行裝備的權利。也難怪金軍在蒙古人的壓力下,還能分出部隊進攻南宋。
結語
宋軍在裝備上的問題有時代的慣性,更多的是國初政策的副產品。如果宋朝不恢復工匠自由人的身份,那麼他們一生都是豪族的附庸品,但監督的機制會讓次品率大大降低;如果宋朝讓地方自行製造盔甲,藩鎮的形成便不可避免,但武器的製造與維護卻能恰到好處;如果宋朝允許士兵隨身攜帶武器,並允許制式裝備在市面上流通,那麼「梁山泊」之類流寇會變精銳,卻也讓自家士兵能用上更新的武備。
宋朝在解決了世家、藩鎮這些困擾前朝數百年的問題後,也讓自己的軍隊完成「降維」。從宋朝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想要靠一些政策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完全不現實。因為,新的政策註定會誕生新的問題。這也算給今天嚷嚷著「只要XX就能XX」的人留下一個教訓把。